
芒种芒种,连收带种,芒种时节在“忙”些什么? 夏收秋播正当时!“时雨及芒种,四野皆插秧。”6月5日,芒种节气到来。这个时节,夏熟作物要收获,秋收作物要播种金河配资,大江南北上演着“收麦插秧两头忙”的劳动场景。

芒种又名“忙种”金河配资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记载:“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。”此时北方麦浪翻滚,农人头顶烈日抢收小麦,镰刀划过麦秆的沙沙声与脱粒机的轰鸣交织成丰收的乐章;南方水田如镜,农民弯腰插秧,嫩绿的秧苗在手中飞舞,将希望植入沃土。“芒种忙,下晚秧”形容的是芒种这个忙碌的插秧季节。农谚“芒种不种,再种无用”道尽了节气的严苛,“收麦如救火,龙口把粮夺”则展现了劳动人民与时间赛跑的果敢。芒种的忙碌提醒人们,只有抓住时机、辛勤耕耘,才能收获硕果。
芒种时节还承载着古老的民俗文化。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农耕节点,它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文化密码。在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,“安苗”习俗绵延千年——人们将新麦磨粉制成面粿,巧手捏塑出五谷六畜、瓜瓞绵延的造型,以质朴的仪式祈愿岁稔年丰;而在沿海渔村,“祭海”盛典庄严肃穆,渔民们焚香叩首、三牲献祭,在袅袅青烟中感恩海洋馈赠,期盼鱼虾满仓。“送花神”的民俗富有诗意,当芒种时节百花渐次凋零,古人便以彩绸为裳、花瓣作笺,为离去的“花神”举办饯行仪式。这些传承千年的民俗,既是先民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,也是中华民族“天人合一”哲学观的生动体现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永恒期许。
芒种一头连着收,一头连着种;一头收获夏粮,一头播种秋实。对于即将踏上考场的莘莘学子来说,高考恰似芒种——既是对十二载寒窗苦读的“收获”,也是开启人生新篇章的“播种”。无数个破晓前的清晨,他们以笔为犁,划破寂静的黑暗;无数个深夜的台灯下,他们以书为田,浇灌求知的渴望。错题本里密密麻麻的批注是深耕的痕迹,草稿纸上层层叠叠的公式是浇灌的印记。他们如同守护麦田的农人,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耕耘,将青春的汗水化作滋养理想的养分。如今站在人生的关键节点,愿学子们能在这个又忙又美、又收又种的时节,保持沉着冷静,奋力一搏,将无数日夜的积累化作考场上的从容应答,让往昔的“种植”结出累累硕果,为今后的辉煌换取一种“可能”。
在现代社会的时代浪潮中,芒种的精神内核不仅没有褪色,反而在快节奏与高压力交织的环境里愈发熠熠生辉。芒种用千年传承的农事哲学告诉我们,人生的真谛在于在奋斗与休憩间找到微妙平衡,在积累与释放中精准把握节奏。在日常生活里,这份智慧同样不可或缺——既要学会享受当下的成果,让心灵在充实的成就感中获得滋养;也要未雨绸缪,为未来积蓄力量,如同农人在丰收后便开始筹备下一季的种子与农具,让生命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。
“芒种忙忙割金河配资,农家乐启镰。”忙碌是对土地的致敬,播种是对未来的承诺。它教会我们:生命的价值在于永不停歇的耕耘;人生的圆满藏在汗水浇灌的希望里。在这个充满力量的节气,愿我们都能成为辛勤的耕耘者,在忙碌中收获成长,在播种中拥抱未来。
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